4月22日至4月24日,济南市首届机器人产业创新成果展暨供需对接活动(下称“活动”)在高新区齐鲁软件园举办,会上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与山东泽翔精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术之道机器人有限公司,济南市钢城区人民政府与仝人智能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
本次活动发布了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及应用场景需求等,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400余人参加活动并开展供需对接。参会“需求侧”企业表示,本次成果展与“供给侧”企业面对面,双方共统探讨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大大拓展了企业的生产、应用场景。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耿汝年介绍,济南强化顶层设计,为机器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已拟定《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济南市机器人人才专项政策》等,积极推动机器人领域产业基金组建,拟设立规模50亿元的济南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打通供需“最后一公里”
“我们公司主营具身智能技术在物流行业落地应用,本次带来的是自主装卸货机器人。”4月23日下午,赛那德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在活动现场这样自我介绍。
中石油济柴动力、济南能源集团、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力诺瑞特等“需求侧”企业代表在台下倾听“供给侧”企业的推介。
据介绍,本届活动突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零距离接触,通过挖掘本地产业发展潜能、展示济南发展环境,构建机器人产业上下游联动和项目洽谈平台、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活动现场设置了“产业全景”“科技前沿”“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配套赋能”7大展区、20余个展位。经济导报记者发现,现场人形机器人、轮式双足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防爆机器人、伺服电机、谐波减速机、精密关节等产品设备一应俱全,全面展示了企业的核心技术成果和代表性产品。
“钢城区一家企业对我们的焊接机器人感兴趣,希望引入到他们工厂的生产线。”西安中科光电精密工程有限公司(仝人智能科技)总经理助理舒敏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公司打造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凭借全球独有技术可实现精细结构识别,引发了很多企业的关注。
据介绍,本次活动旨在精准解决企业反映集中的应用场景不足、市场开拓不够等问题,搭建供需对接、场景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的新平台,打通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打造机器人产业良好发展生态。
随着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此次活动达成了多项务实合作,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与山东泽翔精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术之道机器人有限公司,济南市钢城区人民政府与仝人智能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有关承载地区县(功能区)与落地济南企业签约。
零距离,面对面
如上所述,参加本次活动的“供给侧”企业,通过零距离、面对面的接触打通了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方面表示,公司在项目建设期和建成后的运营期有大量场景需要用机器人满足应用。
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兴村则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了公司的几个应用场景:“首先,通过工业机器人实现生产无人化;其次,工业旅游项目也需要服务机器人做导览,希望引进一些人形机器人进行上料下料、搬运这样的体力工作;再就是需要巡检机器人杜绝工厂的跑冒滴漏情况,我在活动中还看到了无人机,现在我们跨厂区需要运输少量样品,在低空物流逐渐规范的当下,我们也希望通过无人机实现跨厂区运输,如将样品从商河的厂区运到莱芜的厂区。”
包括上述两家公司在内,多家“供给侧”企业发布了多项应用场景需求,比如,济柴动力发布了全自动加油机器人需求,济南能源集团发布了热电厂设备巡检机器人、高空摄像头镜头清洗机器人、管道内监测机器人需求。
“以前我们跟南方一些企业合作沟通成本很高,这次能够坐在一起,很多想法才得以落地。”刘兴村认为,本次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供需双方能够零距离、面对面地沟通。
不仅如此,刘兴村在活动现场跟一家“供给侧”企业负责人聊了起来,“他们按照我们的实际需求重新设计改进既有产品,现在双方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
或实现集群化发展
刘兴村表示,以往机器人产业落地多有难点,主要就是沟通成本过高。他仍以跟南方企业合作为例,“我们有很多想法,开电话会议根本落实不了;对方有一些设计细节,必须由工程师通过实地勘测落实。一来一去,不少工作都耽误了。”
舒敏表示,山东是制造业大省,济南作为核心区域,制定政策、发展规划都做到了满足企业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后续我们将借助具身智能视觉终端以及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尤其以焊接机器人为代表的标准化产品落地济南生根发展,争取早日成为济南市人工智能龙头企业。”
山东泽翔精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高精密谐波减速器总成的研发、生产及服务,专注于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大型船舶及风电等领域,“计划未来三年内年产值达6亿元左右,预计带动300至500人就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项目落地济南高新区后,能为济南的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现场,济南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公布。据介绍,目前,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共有各类企业90余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150亿元,有3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国网智能、兰剑智能、翼菲智能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冶金、电力、汽车制造、建筑等细分领域实现多项突破,打造了电力巡检、焊接、仓储穿梭等一批知名机器人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济南的企业,我们希望能享受到同为济南企业的‘就近服务’,希望机器人企业能跟我们一起,供需双方一同实现集群化发展。”刘兴村表示。(来源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